RubyConf-China 成都之行

2016年9月,RubyConf-China 大会在成都拉开帷幕,武汉ruby团队成员代表盛安德参会,以下是来自武汉的杨波带来的分享。

大会现场

一晃5年过去了,从2012年ruby团队起步,从一个人参加开眼界学习观摩,到2016年我们已经连续三届银牌赞助商,且全员参加大会。这5年里面,太多的人给予支持和帮助,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,各种技术百花齐放,Ruby这个技术圈(大家也讨论很多非技术话题),大家依旧热爱这门优雅的语言,大家依旧热爱折腾、热爱各种“实践”,也同样热爱分享和交流。也正是这种特质,紧紧把我们这些人联系在一起。

Ruby程序员其实不是Ruby程序员

我们不是Ruby程序员,我们只是一个追求敏捷的程序员。09/10年我开始了解到Ruby(“叛变”.net阵营),并开始在日常工作之余学习ruby开发,直到11年底终于正式启动公司的ruby业务。过去的5年里面,我们写的javascript代码远远超过ruby,跌跌撞撞的开始iOS,android,hybrid的开发。

我们不是ruby程序员,ruby这个技术只是一个切入点,它提供团队以及我一个高效工作的工具和环境。这里只有“Best Practice”,而没有“Solution”,大家用最有效率的方式,去验证”实现“是否good enough,然后迭代的自己的知识,技能以及项目。

其实我们只是程序员。你在ruby大会也同样会听到布道javascript,布道go,布道函数式编程。也同样有人讲UI/UX设计,有人讲产品规划,有人讲团队管理,有人谈持续交付,有人讲开发运维。并且团队其他人教会了我很多其他技能和知识,陈璋教了我前端,杨小媚教了我swift,薛世兵教了我linux运维,韩盼盼教了我react-native,刘民晗教了我android和node.js,曾智教了我写cool的不得了的shell脚本…… 值得一提是就连武汉的销售/市场 梅金花在通过rails girls活动一天系统的培训后,也可以开始写漂亮的Web应用程序(包括ruby代码,javascript代码)。

活动现场

这绝不是旅游,而是学习和交流,更是展示公司能力和文化的渠道

过去的两年里,曾经有人多次问我,这算不算团队福利?旅游福利?我一直的回答都是”不“,为什么?一个程序员的成长需要广度和深度,这样的学习交流机会,可以弥补在公司业务以外的知识,技能,视野。

我们这样一个程序员驱动成长的公司,正需要这样的”化肥“来丰富土壤。再来划算一个经济账,赞助+差旅费用,大概人均¥2000不到,这些对公司的发展有益的,无论从公司做国内市场,公司各地分公司的发展,口碑,人员的招聘,内部人员的成长都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。在人和项目机会两个方面都会是极小的成本,尤其是已有人员的长期成长,正和经理和公司一直倡导的高端服务的路线相吻合。由于我们还处于如何生存下去的阶段,在社区的技术贡献上面一直没有任何作为,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们在技术圈里面的口碑依然相当棒,因为团队在紧张项目之余的小总结,小分享,都在不同的层面展示着公司技术和文化。

通常也会占用至少1个工作日参加大会,回到工作后,其实也还是会去赶项目的开发进度和交付任务,无形中工作负担加重了。至少我个人的精力而言,2天满满的知识吸收,整理,加上旅途的劳顿,还是比较辛苦的日程安排。与这样紧张又辛苦的旅游相比,我宁愿自己掏钱玩得轻松自在。

其实参加技术大会只是一个缩影,因为大家在工作之余积极投入这样的社区活动,从2014年开始,很多人都牺牲了无数个周末和业余时间组织、协调、参与活动,大家喜欢这些活动不是因为它是福利,而是因为热爱和责任!(写到这里的时候,正好看到刘晨阳在github上的项目发了2个Pull-Request,现在时间是25日星期天22:09分)

关于成长,这是一面镜子

技术大会和社区活动同样应该是我们公司的长期驱动力,这里有沟通和交流的渠道,可以让我们有思想碰撞的火花。这里也是分享技术实践的舞台,过去几年,我们在武汉组织各种大大小小的社区小活动,公司内部的知识积累和分享,提供给工程师积累和交流的空间,并且有阶梯环境往更大舞台区锻炼和成长。并且在thoughtworks2014年进入武汉,缺乏社区环境的情况下,第一个联系到我们公司来进行线上/线下技术社区的合作。

从2012年懵懂的学习和了解,到2014年和thoughtworks在武汉地区的各种技术社区的合作,到我们人才梯队的建设,这些社区活动就像一面镜子,让我们对照着我们自己和同行,让我们知道”我们是谁,我们从哪里来,应该到哪里去“。

本届RubyConf不同的感受

2016的最大共鸣—重构和排查问题,不仅仅和团队小伙伴是这样的共鸣,和其他技术好友也是这样共鸣。我大致看法是,也许是”我们老了“(这是一个伤感又激动的话题)。主导这个社区的组织者也逐步都步入为人父母的行列,大家工作的团队,项目,产品也都步入了”下一个阶段“,需要为”下一个阶段“打好基础,如果不重构,开发/发布的速度会越来越慢。这其实也是在解决发展中的问题。项目和团队方面重构的感受就不提了,因为公司有更多的人这方面比我更资深。

所以我打算讲讲我对”健康”的重构,一个中年的程序猿,大家通常是一个什么样的印象?几乎所有程序猿有的亚健康标签曾经在我身上都有。12/13年繁忙的工作,我的身体和精神状况,经常需要靠咖啡,偶尔靠红牛。既要处理日常事务,还要做好项目,还有更重要的—技术能力的学习保证自己的战斗力不掉队。我越来越意识到两件事情尤其重要:1.)身体尤其重要。 2.)团队非常重要。生活上面抽出一部分时间锻炼身体,工作上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构建团队的文化和风(qi 气)格(zhi 质)。经过2,3年的努力,最后结果是我干掉了尿酸高,脂肪肝,血脂高,体重也由接近160斤降到了132斤,并且个人挑战成功第一个全程马拉松,并且半程马拉松最好成绩1小时49分钟(110分钟以内),并且治愈了我严重的焦虑症,让我重新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。团队在2015年黑客马拉松武汉站夺得技术专项奖,并且在技术能力范围和交付能力与质量上面逐步上升台阶,并且在人员的培养上面也逐步摸索出一些的方案。身体不是一天就变亚健康的,是长期的透支和不健康生活/饮食造成的;同样团队建设不是几天就能做好的工作,同样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。

”重构“其实是一种还债,我们可以在发展的历程上面忽略,忽视过一些问题,但是请记上这笔账,一定要不断提醒自己加以偿还。不然这些高利贷,迟早有一天会利息高于本金,我们无力偿还。所以问题的排查和持续的分阶段的重构,无论是对项目,团队,公司,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
大浪淘沙

5年里,很多赞助商一轮轮的换着,但是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公司是一直坚持做着,其中包括我们,这不是因为我们人傻钱多。在我看来很多“赞助商”其实是来做生意做买卖的,而这些一直坚持做的是真正源于基因的热爱,这才是真正的驱动力。让我印象很深的是13/14两届在北京的ruby大会(2013年因为出差,我个人没有参加),正好碰到”互联网+“的高潮时期,原来的“海淀图书城”变成了”创业大街“。

5年里,组织者,志愿者,部分赞助商还在那里,尽管大家各种依旧为了生活奋斗着,辛苦工作着,但是每年这顿“年夜饭”到了,还是会尽力组织大家一起来参加。

贾樟柯有一部电影叫《山河故人》,里面有一句这样的旁边:“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……”。但是唯有热爱可以让我们永远在一起。

社区其实是一个生态圈

一个开源技术社区,就和它的定位一样,没有“Solution”,只有“Best Practice”。所以这里没有权威指南,只有实践和交流。也正是这样的定位,造就了一类新型的“软件公司”,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软件制造者,他们提供技术实践和方案选择,类似twitter, facebook, amazon,google,国内的阿里,网易等。他们没有发明/制造任何软件/程序,他们通过开源技术结合自身实践,把一类,一组开源组件构建成为一个程序来解决业务问题,工作问题等等,并且通过开源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工具,从开源软件中收益,并且回馈开源软件提供商(让这些开源软件更流行,并且开源软件提供商开源提供咨询和指导),并且用自己的开源技术提供开发者以便利,让开发者工作更高效(1. 更专注解决业务问题,部分开源技术开源开箱即用,2. 提供自定义可能性,随着学习实践和深入研究,可以将开源技术更多的自定义以适应业务要求)。并且在社区组织的线上/线下的大会中,提供更多的沟通和交流。

更多想了解,可以看看《大教堂与集市》(英文名: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)

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外包,咨询业务为主的公司,更应该投资于这样的社区建设,并且性价比远远高于传统运营模式。

这5年里,许多这样的社区活动深深影响了武汉的发展,武汉的发展也收益于我们组织/协办/参加这样一些活动。社区的文化让大家通过ruby成为了程序员,社区的活动让大家知道了如何学习成长,社区的工具和实践让大家更高效的工作,为社区的贡献和分享,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,follow我们。也正因为这样的一些能力和文化的展示,在和thoughtworks社区合作2年多后,他们开始深入了解我们的交付方式/质量,人员培养等,在thoughtworks中国海外市场总监7月武汉之行(带着他们的资深技术人员和项目经理考察我们使用的技术,项目的工作方式)后,9月成功的促成两家公司的高层在北京会面,也在讨论很多潜在项目机会的合作。并且thoughtworks美国的销售有一个项目直接联系到我们(转由John直接联系)协助跟进。这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合作和项目机会,其实在我们2014年到现在,做社区过程中武汉本土就有大大小小机会找到我们。而且也是由于这些社区活动,还同时可以给招聘工作提供一些便捷的途径,近2,3年来到团队的小伙伴无一例外的是从社区渠道寻找的。

我们从完全不懂组织社区活动,到现在独立组织和承办各种活动,除了武汉分公司的小伙伴们的无私奉献,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公司以外的朋友帮助着我们。为什么这些事情大家能把它们做好?因为这不是差事,而是因为大家发至真心的热爱和责任感。我们贡献社区,并且从中收益,最大的收获就是小伙伴的成长,这也和公司的文化和战略相吻合。

没有这群具有践行和分享精神的可爱小伙伴,是不可能有今天的能力和视野。我也一直很庆幸自己这么幸运,能和他们一起一步步的推动项目、团队、公司的前进。

最后,感谢梅金花,高世刚,杨小媚,曾智的复审和校对。

相关内容:

2018分公司经理会暨太湖大学堂研修活动举行

2018年6月8日-10日,北京盛安德科技运营团队、分公司经理、合伙人及部分同事来到位于苏州吴江的太湖大学堂,参加研修和“南怀瑾讲座”活动。 大学堂位于太湖之滨,是南怀瑾先生多年的理想与筹划,融合东西方教育方法,以生命科学为基础,实践人文融汇的精神理念,结合田园教学、文化课程、心灵教育,希望培育出艺……

Shinetech 故事 洞见与思考 91 阅读

我们如何从领域驱动开发当中获益–王德水

领域驱动设计,遇见你之前 我们公司推行和实践敏捷已经很多年了,SCRUM已经成功应用于大部分项目,得益与业界敏捷开发大师以及国内很多优秀工程师的分享和宣传,我们使用了很多优秀的软件开发实践,比如测试驱动开发(TDD),行为驱动开发(BDD), 持续集成(CI)等等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收益。由于我们公司以……

IOT 研究 技术趋势 洞见与思考 观察与技术趋势 软件开发 96 阅读

远程办公:谈谈我遇到的挑战与机遇

每每与身边朋友说起我在家上班,他们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,外加两个字:“真爽”。而我,只能无奈地回应:“其实也就那样了,并没有多爽。”这是心里话,但是他们只会觉得我矫情,得了便宜还卖乖,我也只能呵呵苦笑了。
我承认他们部分正确,是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,这也是人的天性吧,永远不满足。但是,我之所以如此笃定地说,在家办公没有那么舒坦,是因为这两年的远程办公经验让我明白,这种看似“爽”的工作方式,其实暗含着许多挑战,对远程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敏捷实践 洞见与思考 软件开发 远程办公 100 阅读

盛安德赞助参与武汉首届黑客马拉松大赛

盛安德武汉分公司一直热衷于各类相关的社团活动,继十月初抱团参加了深圳的RubyConf大会后,我们又积极参与并赞助了1024武汉首届黑客马拉松大赛。 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这个比赛: 黑客马拉松(Hackathon)编程大赛自最初由 SegmentFault 引进国内,引起开发者的狂热响应,科技企业更是……

Shinetech 活动 洞见与思考 77 阅读

我从项目实践中看到的ODC演变

几年以前,我曾经很关注国外的招聘价格,刚毕业的新人月薪可以低到1,500美元,而普通项目经理价格又可以达到10,000美元以上,项目中技术骨干则要高出更多。而在当时我们的ODC小时报价达到30美元(月报价约4,800美元)的已经是很厉害的程序员了。 假设国外市场更成熟稳定,为什么这几个角色价格差要远……

Point of Veiw 敏捷实践 洞见与思考 观察与技术趋势 软件开发 69 阅读

论“敏捷”之惑

“敏捷”,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,更关乎思维方式或做事的态度与哲理。 盛安德科技曾是推行“敏捷”理念的先驱者,如今已不再强调这个理念本身了,因为我们发现,多数人只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工作流程,行事之道却早已背道而驰了。而我们的初衷,是希望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在此理念指导下更加独立地工作,激发自己的创造力。 ……

From CEO Point of Veiw 敏捷实践 洞见与思考 观察与技术趋势 软件开发 79 阅读

写在盛安德成立14年:用敏捷协助客户业务创新

这两年国内IT行业有较大发展,尤其是互联网产业突飞猛进,加剧了行业人才竞争。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薪水优势已经消失殆尽,尽管我们在提升报价上不遗余力,尤其在美国市场,近两、三年我们的报价提升了50%以上。如果单纯提高报价,靠传统的项目外包业务和供应商ODC模式(Vender),我们的可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了……

From CEO Shinetech 故事 洞见与思考 72 阅读

了解盛安德(上)——关于盛安德服务的What和Why

盛安德服务是什么 ( What ) 团队成员在自我管理下独立解决问题,不是完成上级(项目经理)指派的工作任务,这是盛安德服务的特征之一。盛安德服务要求团队建立一个新的工作模式,这个模式对团队里的初、中级程序员而言难度更大。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,让初、中级程序员经验不足的情况完全暴露出来。所以一般的做法……

From CEO Shinetech 故事 洞见与思考 长远展望 73 阅读

写在远程工作半年后:经历过才会懂

我是一名程序员,Ruby开发工程师,坐标上海。曾经有七年左右,先后在两家外企就职。2021年1月,我做出了一个令身边的家人朋友诧异的决定,从高大上的外企离职,入职了一家国内的民营软件开发公司,而且是那种不用去公司打卡的上班模式。 有人会说,靠谱吗?我用这半年多的经历和薪资告诉你,靠谱!有人会问我是不……

敏捷实践 洞见与思考 观察与技术趋势 软件开发 远程办公 74 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