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软件外包市场从规模和成长的角度看没问题:国内企业对软件的需求越来越多。但从市场的成熟度上看,问题依旧不小。国内软件外包市场的主流业务,一口价全包的项目外包,是一种先卷死竞争对手,再卷死自己的恶性竞争模式,尤其不适合软件外包服务。

合同里固定的价格,也固定了软件的价值。如果项目外包只是单纯的降低甲方研发成本,没有真正的创新产生,这个行业存在的价值也不大。
软件为客户带来最大的价值隐藏在不断迭代的需求里。定制软件开发按照团队实际工时计费,需求才可以在开发过程中展开并逐渐清晰。买卖双方默认需求是固定的,不会变化的,不变的需求哪里来的创新?
需求转化成代码的工作不能说没有一点创新?很快AI也会做了,靠写代码生存的程序员最多还有两年窗口期。这样看,项目外包要么被自己卷死,要么被AI卷死。
甲方企业考虑外包,通常也不会将重要的业务/项目外包出来,没有信任是重要的原因。项目外包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关系,没有信任也可以完成交易。
我们知道固定价格项目会有空闲,尽管我们可以想办法让这个空闲降到最低,但这个方法本身是有问题的:它会导致我们在报价过程中很难按照实际的工作量评估,我们会倾向于通过加入Buffer来降低空闲风险,同时也可以降低评估不准确带来的项目成本风险。
问题是加入Buffer会让信任变得难以建立,而信任是合作的基础。固定价格项目对信任的要求最低,甲乙双方是买卖关系,甚至是一锤子买卖,一手交钱一手交货。如果我们在评估里加入Buffer,客户不敢相信我们的评估,“不信任”本身就会大幅增加合作成本。软件开发是客户与软件公司协同创新的过程,没有信任,就只能成天争论“需求是不是变更了,能不能加费用?”这类问题了。
诚实和透明是建立信任的基础,我们把目光盯在客户业务上,着眼于长期价值,而不是每天八小时的“工作量”,才能建立起真正平等的沟通;同时,我们对客户业务的深耕,让我们自身的价值也不断提升,长期的“共生”关系才能建立起来。只要建立起信任,评估里就不再需要Buffer,固定价格模式也不可怕,我们为这类有信任的固定价格项目起了个名字,叫“项目制服务”。
项目制服务在有信任前提下,至少可以建立长期合作。客户一开始外包边缘化的业务,有了信任,也会逐步外包核心业务。我们或许无力改变国内软件市场的现状,但可以先与一部分客户建立信任,再尝试合作;实在建立不了信任的客户,又只能接受固定价格,那就先放放。再过几年,市场真正成熟起来,信任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,软件服务市场才会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