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青年报:这群“数字游民”不存在35岁职场危机
本文转自 |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作者 | 刘胤衡
5月18日,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第二届远程开发者峰会上,来自世界各地IT行业的“数字游民”,共同探讨这一工作方式的未来方向。
峰会现场 刘胤衡/摄
在IT行业从业20多年,熊节深感人工智能对当下生活影响之深、之广,“它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,同时能替代行业里的一些工作。”他认为,随着我国数字化能力的发展,更多行业将迎来数字化变革,IT行业应探索如何赋能传统行业,服务高质量发展,包括工作方式、工作流程上的变革。
“把家庭的事情照顾好,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好。”2006年开始,北京盛安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盛安德”)董事长张纪伟倡导公司采用远程办公工作模式。在他看来,为员工提供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,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,更好创造价值
2021年,因为久坐导致腰椎间盘突出,王潇在坐班工作13年后,开始“数字游民”生活。
从上海来到江苏苏州,他租下一个带小院的房间,“旁边就是一片竹林,风景很好。”他养了一只猫,在不同的园林里办公,这样的办公方式让他更放松,效率更高。
2022年5月,由于父亲中风,他赶回老家。期间,父亲多次手术,进了ICU,“这段时间,我能一边照顾亲人,一边兼顾工作,很感谢这种远程工作方式。”
2018年,李依曼生了二孩,为更好地照顾两个孩子,她同样开始“数字游民”生活。
她的一天以分钟计,“早上9:00-9:30,我会全身心地工作,把任务完成好,再做其他事,比如做家务、带孩子等。”这增强了她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能力,也能更好与孩子们相处,加深感情。
与“数字游民”生活相配套的,是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和流程。熊节介绍,“敏捷”工作法鼓励程序员通过团队内部协作沟通,直接面对用户解决问题、创造价值,将内在动力发挥出来。
张纪伟认为,“敏捷”工作法很适配“数字游民”的生活方式,“‘以人为本’是核心和基础,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应该首先考虑人的发展,而不是以团队或者企业为主。”
“现在有不少人面临35岁职场危机,特别是程序员职业,‘数字游民’能否抵御这种焦虑感?”在峰会现场的交流环节,有人这样提问。
在张纪伟看来,35岁以上程序员积累了技术能力,通过“敏捷”工作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,创造价值,“目前我们公司有200多位超过35岁的程序员,他们都在远程工作,没有人因为年龄原因离职或被离职。”
“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问题,都是‘想’出来的。”后端开发工程师黄小刚认为,年轻人要多去“做”事情,增强本领和竞争力,机会来的时候才能抓得住。
黄小刚表示,“数字游民”给了职场人更多的机会,年轻人能够接触更广阔的世界,不再局限于选择某个区域内的工作,而是在“给全世界打工”。
“希望年轻人把时间花在探索人生的路上,而不是通勤的路上。”黄小刚说。